<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基层党建 >典型经验 >党建研究 >

        富平老城之金城

            发布时间:2018-01-10 18:00    

          “东门外窦村堡千家万户,西门外圣佛寺一座宝塔,南门外南湖水稻谷莲花,北门外玉带渠水流桥上桥下。”说起富平老县城,多数富平人的耳畔都会响起这首悠扬的民谣,这也曾经是老城“四门风光”的生动写照。

          老城春秋

          富平老城处于中山原余脉,中部平坦,四周陡峭,原称窑桥头。至元元年(1264),元军守将张良弼率部自义亭城(今旧县村南)移至窑桥头,据险筑寨,易名窑桥寨。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经略关中,张良弼望风而逃,徐达即以窑桥寨为县治,始建城垣。正统初年(1436),知县高应举就高阜堑土为城,周长3里,高约3丈,自壕至堞高6丈,池深1丈,城池初具规模。借助自然地形,刀削斧劈,夯土筑城,“就高阜堑土为城”,使富平老城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堑城”。

          后经明清历次修建,富平老城沿中山原走向,由西向东依次设置金城、连城两个辅城,形成了“西金城、中连城、东堑城”之势。以堑城为主,以连城为纽带,三城之间由通道、栈桥相通,形成了功能完备、可守可攻的“立体化”防御格局。堑城北依温泉河,南俯南湖,西有辅城,成为一处固若金汤、风景宜人的城池。清康熙九年(1670),邑人沈起潜制作《富平地舆图》,绘制了“富平十胜”,其中“第一胜”,即为“一城天峙,县治堑城如空中楼阁”。

          1970年后,富平县治从老城迁到窦村,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转移,老城逐渐失去往日风采,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历经了650年风雨沧桑,如今的老城“四门风光”已荡然无存,但老城上依然保留的望湖楼、藏书楼、文庙、圣佛寺塔、老县衙、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等古建筑,印证了老城的辉煌历史。2000年后,随着互联网兴起,一些游客经常将老城的照片发到网络,使老城进入了更多公众的视野。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旧址已经成为“网红”,被网友戏谈为:“最牛的中国人民银行!”这是一座高墙深宅的清代民居,1949年后,百废待举,一切从简,这座民居就作为银行对外营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废弃不用。

          如今徜徉在老城之上,看不见塔楼林立的工地,遇不见川流不息的车流,听不见机器轰鸣的喧嚣声,时间像静止了一样,一切都显得静谧、安逸、简单。砖砌的巷道、明清的故居、和蔼的老人,使人仿佛穿越历史烟云,恍然间过上了“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锁子也好看,钥匙都精美”的慢生活。

          寻觅“金库”

          2017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老城保护开发规划论证会议,聆听了几位教授学者对老城历史文化的精彩讲解。其中一位当地文化学者指出,老城的金城内,有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塔楼,在明末和清代一直作为富平的金库使用,而大家熟知的中国人民银行仅是当时兑换银票的地方。由于年代久远,信息闭塞,知道这座塔楼金库的人很少,因长期闲置,楼顶常有野鸟鸽子筑巢繁衍,故当地群众大多忘了它是“金库”而称其为“鸽子楼”。

          冬至刚过的一个午后,暖阳和煦。我和同事一时兴起,沿莲湖街向西直抵金城寻觅这座金库。金城,属城关街道东化村金城堡,为东化村驻地,是一个人口近千人、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落。进入金城堡,走到莲湖学校毗邻巷道,碰到一位年长的嫂子,我们向她打听何处是鸽子楼,她应声答道:“鸽子楼?这家屋里楼顶有鸽子棚,就是鸽子楼啊。”还热情地说,可以领着我们上楼去看一看。沿着小巷,我们又找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探寻:鸽子楼,也就是明代“金库”在哪里?老人若有所思地说:“你们寻鸽子协会?再往前走几家问问。”我俩哑然失笑,看来多数金城堡的人对这座“金库”都知之甚少,寻找它的踪迹还真不容易。

          偶遇药王洞

          穿过金城的窄窄巷道,透过那些青砖蓝瓦的明清民居和近年新修的两层楼房,总能远远看到高高矗立的圣佛寺宝塔。我俩商量,找不到“金库”,就顺便拍摄些老城风景照吧。驱车前往,颇费一番周折,才进入寺院。站在中山原巅,仰望宝塔雄姿,俯视老城全貌,别有一番滋味。宝塔金顶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呈现出雄伟壮丽的盛唐气象。圣佛寺建于大唐元和元年(806),原名灵感寺。曾于金大定六年(1166)、清康熙五年(1666)两次进行重修。塔高七级,八角空心,青砖砌成,基层周长18米,第一层正南面石额阴刻“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及大清康熙五年等字样,第六级正南石额阴刻“大乘妙法莲花会上菩萨”十四字。据说,圣佛寺宝塔与法门寺舍利塔同级,是珍藏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佛塔。

          在拍摄老城远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座建筑鹤立鸡群般耸立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青蓝色的古朴翘檐与新搭建的彩钢遮阳棚反差极大,显示出不一样的“身世”。莫非它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金库?按图索骥,我们在金城堡开始重新寻找。当又一次来到老城北门坡时,一位老人告诉我们:“鸽子楼”只是听说过,但照片中的老建筑可能是药王洞,以前在城关医院的院子里。

          我们辗转来到城关医院旧址,这里已经是一家汽车修理厂了。在修理厂院子北边的高台之上,找到了药王洞。据乾隆五年《富平县志》记载:“药王洞在县西二里,有疾祷之,辄应。明正德间邑人孙果立病笃,梦神饵以药,即愈,建庙于此祀之,孙立山有碑。”此地于唐时建孙思邈庙,明代建祠时祀。几百年攸成烟云,如今庙宇建筑和明朝吏部尚书、富平人孙丕扬所立碑石已尽毁,好在还留下了药王洞,慰藉人们思古怀今、祈福康健。目测药王洞高5米余,深4米余,全部由青砖箍砌,门洞为磐石拱券,镶嵌两侧的条石镌刻有精美的书法,字体刚刚刷过油漆,大意为“云出洞口龙腾处,风和松声虎啸时”。这一对联立意深邃,为药王洞营造了仙风道骨、物我两忘的氛围。

          走进金库塔楼

          告别药王洞,我们准备结束寻觅之旅。返程时,看见路旁有一个小商店,就进去想碰碰运气。没想到,这位中年老板对“金库”了然于胸,给了我们“导航”一样的详细线路。原来,金城方圆不足百亩,民房密集、巷道窄匝,我们漫无目标的寻找,这些房屋和弯道总是遮挡了视线和塔楼的影子,致使原地打转却难以见到它的真面目。加之,金城堡的居民,都将塔楼叫为冯家旧宅老楼,故说到“金库”“鸽子楼”都鲜有人知。这正是“不识‘金库’真面目,只缘身在‘金城’中”。

          夕阳斜照,暖色橘黄。寻觅了大半天,终于来到塔楼脚下。在高耸的塔楼之上,一群野鸽子或流连嬉戏,或栖息逗留,从容而自然,也难怪有人叫它“鸽子楼”了。塔楼高五层,大三间阔,青砖蓝瓦一线到顶,方砖之间弥合紧密,据传是用糯米汁与细白灰砌筑,且每隔数米就镶嵌钢钉加固,既坚固耐用,又防潮防变。塔楼坐北面南,高墙在背阴面只在最高处开设一个方格窗户;在南向正面,一层正中是仅两米高的门洞,铁板包裹着厚实的门板,并布满密密麻麻的门钉;再往上数米,是两排等高分布的拱券窗户,顶层出檐下是三个小巧的方窗。从威严的整体布局,到精致的细节设计,无不突出了“安全第一”的原则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能,也从侧面证实了这是存放金贵之物的地方。塔楼前面东西两侧对称分置着两间厦房,看似普通,实则玄机暗藏。据一位自称为冯宅第四代后人的老者讲,厦房作为洽谈生意、确认身份之用,这样就避免了“闲杂人等”混进塔楼。

          据当地文化学者考证,该建筑建于明代末期,是当年衙门专门存放金银元宝、金锞、银锞之重地,同时也是地方银两和钞票的结算中心。几百年来,历代县衙都在此存放金银包括后期使用的纸钞。因此缘故,才有了金城的称呼。站在石佛原高处向北远眺,老城之上有三座醒目的建筑,即堑城的望湖楼、金城的明代塔楼和圣佛寺宝塔,三座建筑自东向西一字排列,气势雄伟,煞是惹眼。

          堑城、连城、金城,望湖楼、明代塔楼、圣佛寺宝塔,这一串串蕴含历史底蕴的名字,就是老城不老、老城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富平传承创新、以启未来的文化符号。(赵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