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张志斌
本期人物:张志斌 ,男,1949年出生,陕西省大荔县人,中共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蔬菜花卉栽培研究,先后主持“番茄高产稳产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高档网纹甜瓜育种”等多项中省项目,其中《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塑料大棚蔬菜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 》《光降解地膜降解机理及农田应用效果》等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撰写了《塑料大棚灌溉新技术》《设施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等多部专着。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推广先进个人奖章、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优势
自然资源优越。渭南位于北纬34°13′-35°32′之间,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渭河冲积平原区耕地面积300多万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水利化程度高;日照充足,光辐射强,冬春季有效积温高,适宜多种蔬菜正常生产。
区位优势明显。渭南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区,是西北地区的东大门,境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具有成为中西部地区蔬菜商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
种植基础深厚。渭南具有悠久的种菜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近年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市、县政府及相关机构与科研机构、院校达成科技合作协议,拥有了雄厚的技术依托。涌现出一批产业化经营典型,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状
渭南蔬菜产业稳步发展,201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80.6万亩,产量450万吨,产值90.0亿元。其中,设施蔬菜101万亩,较上年增加5.6万亩。设施蔬菜中,日光温室27万亩,拱棚面积74万亩。全市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46个(省级40个,市级105个)。蔬菜产业初步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格局,蔬菜产业已成为渭南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成为渭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问题
全市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农民种植蔬菜计划性欠佳,造成蔬菜品种供应不均衡,价格波动较大,综合效益不高。
专业化生产程度低。蔬菜产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蔬菜种植比较分散,规模小,市场信息不灵;蔬菜龙头企业、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较少,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够。蔬菜栽培名优特新品种虽有种植,但数量较少;蔬菜栽培的高新技术、标准化技术推广普及不够,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科学技术入户推广亟待加强。
市场体系建设仍不健全。全市大型专业的批发市场建设不够,市场设施配套不足,采后贮藏加工滞后,物流体系欠缺。
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新一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增长点来抓,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工作上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好工作出现的具体问题,推进蔬菜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走区域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规模适宜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加强设施蔬菜建设。设施蔬菜作为蔬菜产业发展重点,优化设施结构,提高越冬安全系数。设施蔬菜需将特色品种与规模化生产结合起来,重点建设以大荔、华县、临渭、富平、合阳、澄城、白水为核心的设施蔬菜示范区,加快建设西甜瓜、茄果类蔬菜与莲藕等特色产业带。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引进和推广蔬菜新特名优品种,推广标准化和无公害绿色蔬菜栽培技术。以重大实用技术为突破口,集成以主栽品种相配套的健康栽培、集约化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节肥减药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生产规程与体系,着力抓好示范推广,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机与农艺融合,重视信息监测和灾害预警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以大专院校为依托,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大户、经营大户等发挥优势,组建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同类社联合发展,拓宽服务领域。
建立健全产销体系。建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搞好市场配套服务,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抓好蔬菜贮藏、加工、保鲜、包装等配套产业,扶持、培育蔬菜专业运销队伍,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和物流体系,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雷转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