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强化人才强校战略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强化人才强校战略
张金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着力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优化结构,协同促进的关键时期。渭南师范学院作为秦东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高等院校,对渭南地区的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大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深入强化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首要任务来抓,按照“加强领导、创建平台、注重引培、制度保障”的原则建设人才队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一是加强领导。在21世纪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期,传统学科与新兴专业布局的差异化必然导致高校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才工作的领导决策、协调落实、监督约束和咨询评议管理体制。学校根据学科发展现状、专业发展需求,做出合理的人才需求规划,保证人才队伍基础的牢靠。
坚持党管人才。学校党委从把握方向、统筹协调、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等五个方面着力,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做到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政策优先落实,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解决了人才难引进、难留住和难成长等问题,形成符合大学发展要求的人才格局。
目前,学校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0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3人,分别占专任教师人数总数的16.4%和45.7%;具有博士学历的人数超过了150余人,占到专任教师人数总数的20%以上;初步形成完善的人才梯队结构,其中学科带头人20余名,学术带头人80余名,中青年学术骨干300余名。
二是创建平台。目前,学校有13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和15个产学研平台,注重利用平台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学校设有校长顾问、名誉校院长、渭华学者、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教授和兼职教授、民间艺术专家等多个岗位;并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院士3名,知名专家学者3名。院士、专家组建团队,对我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从2011年开始,学校积极申报陕西省二、三级教授岗位,目前我校共有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3人。2013年3人获批享受“三秦学者岗位”津贴。
注重发挥各层级专家学者的带动、示范作用,发挥以专家学者为带头人的学科梯队和团队作用,使更多的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目前,学校依托已经建立的14个省级、3个校市共建和15个校级(校企)科研机构,人才梯队建设已初现成效,形成以渭华学者;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科研平台学术带头人、国家级专业建设负责人;校级学科带头人、省级科研平台子机构学术带头人、厅市科研平台学术带头人、省级专业建设负责人;校级科研平台学术带头人、校级专业建设负责人为梯队的人才队伍。
三是注重引培。加大人才引进宣传力度。拓展招聘信息发布渠道,完善招聘计划,吸引优秀博士及博士后来校工作;加强校所、校校、校企合作,广泛吸引优秀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各高校以及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吸引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党政管理、技术推广等各方面优秀人才来校交流工作;积极联系,充分发挥兼职教授作用,加大外聘教授聘用力度,对部分兼职教授采取实质性聘任,邀请其来校承担科研、学科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等工作任务。
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专业化服务与支持。学校每年分批选派100余名中青年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参加相关进修或培训;积极推进“教师访学交流计划”,加大选派骨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国内外培训、进修深造和开展合作研究的力度,教师培训参与率达80%以上;坚持开展“教学水平提升计划”,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技能大赛,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比赛平台,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是制度保障。学校注重保障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从制度、组织和经费方面提供保障。先后制定《渭南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教师进修、培训等提供制度保障。实行专项津贴,向优秀人才、重点岗位倾斜,以激励教师敬业、勤业;以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搭建高效、务实的教师学习平台。近三年,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分别用于“百人培训计划”、师德培训、网络在线培训、微课等教学比赛、引进高层次人才、外派国内外访问学者等。
通过上述人才建设的机制、途径和措施,近几年,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明显增加,人才队伍培养形式明显多样,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为我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人才强校的核心理念,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凝聚人才、关爱人才,将各类人才汇聚到我校的各项事业发展中,切实发挥人才在实现我校建设具有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目标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