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工作 >工作动态 >

        实施人才兴旅计划 夯实旅游强市基础

            发布时间:2015-11-10 11:19    

        实施人才兴旅计划 夯实旅游强市基础
        霍文军


          
          渭南历史悠久,文物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全市文物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由2011年的6%上升到2014年的17%。2014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2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41%;旅游综合收入252.08亿元,同比增长18.90%,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当前,随着全市文物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文物旅游从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如何抓住“人”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强化文物旅游人才教育培养、提高文物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就成为全市文物旅游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渭南文物旅游人才现状
          文物旅游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与文物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据统计,全市A级景区从业人员3900余人,固定人员1902人,临时人员1977人;星级宾馆饭店从业人员387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868人,约占22%。全市现有注册导游500余人,专业导游152人,约占30%。
          
          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业人员薪资较低,流动频繁。 全市文物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女性占大多数,队伍呈年轻化特点。行业薪资偏低,高层、中层管理人员收入较高,平均在2000元以上;基层人员和一般员工平均收入较低,低于2000元的约占90%。员工跳槽的频率大致为1-2年,时间短,流动性强。
          整体学历层次低,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文物旅游从业人员中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文物旅游行业占极少数,大多是“半路出家”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的。虽然近年来全市文物旅游人才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看,现有人员学历层次分布较广,低到初中,高到本科,低层次人员多,高层次人才少,特别是缺乏考古发掘、陈列布展等高层次专业人才。而诸如旅游规划、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商品开发与设计、旅游环境保护等高层次专业人才更为稀缺。
          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渭南市只有师院、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旅游类专业,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类专业还没有涉及,这使得各类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不多,知识、信息得不到及时补充。现有高等院校开设专业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缺乏更深层次更为细分的专业。另外,高校文物、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回渭南工作的很少,远不能满足全市文物旅游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渭南旅游人才培养的对策
          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了旅游强市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必须从全局高度出发,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编制全市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实施人才兴旅计划,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物旅游人才队伍,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这一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构建“大教育”的新格局。文物旅游业是大产业,大产业需要大教育。因此,从政府层面,可以考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在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文物旅游教育必要的支持,同时在宏观上更好地引导文物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为人力资源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政策和制度的保障;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监管的功能,广泛参与旅游教育及研究活动,开展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文物旅游企业与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承担研究课题,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富有行业经验的师资,双方互利互惠。由此形成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等多方联动、优势互补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大旅游教育”格局。
          强化文物旅游人才资源储备。重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着眼于文物旅游行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的现实,各单位要对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坚持一手抓技能培训,一手抓学历教育,将持证上岗和在职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各县(市、区)要对旅游在职人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每年进行集中轮训。重视旅游管理人才引进工作,采取柔性引进方式引进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组建市级旅游专家组;加大文物旅游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2020年前,每年至少引进文物旅游高级人才5名以上;力争每年组织招引一定数量的景区规划、市场营销、旅游新业态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来我市工作,着力构建一支懂策划、善经营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深化文物旅游业用人制度改革。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现有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将薪酬与职位、绩效和学历等因素进行挂钩,给予从业人员完善的职业发展,充分激励人才发挥作用,最大限度留住人才。同时,制定旅游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一套能体现人才真正价值的制度,把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热爱文物旅游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吸纳到文物旅游行业中来,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为文物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证。(作者系市文物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